“國補”政策退出,開年產銷數據下滑,引發業界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擔憂。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繼續快跑?行業準入如何有序管理?原材料價格上漲是否持續?新能源汽車如何引領中國汽車產業做強做優……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(2023)溝通會上,汽車行業專家對這些焦點話題進行了解讀和展望。
是否產能過剩、需求疲軟?
持續十多年的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去年年末到期退出,疊加春節假期因素,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環比分別下降46.6%和49.9%,同比分別下降6.9%和6.3%。新能源汽車是否進入了需求疲軟階段?
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、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說,新能源汽車在2022年有所提前消費,但并不會影響今年全年的表現。他認為,電動車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,相比去年100%的增長率,即使今年增長50%,仍是相對的高位增長。而且,這樣的高增長對市場環境有利,產量大也將更好推動供需趨向平衡。
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,回顧歷史,每一次補貼政策退出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市場蕭條期,但預計今年的政策退出影響整體可控,一方面補貼金額已經較少,另一方面政策退出也早有預期。因此,新能源汽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調整后,滲透率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。
苗圩預計,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很有可能超過30%,即年銷量900萬輛,并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達到50%的滲透率,比此前設定的2035年實現50%滲透率目標大大提前。
近年來,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火熱吸引了各大車企大干快上,互聯網、制造業等行業企業紛紛跨界造車,引發業界對產能過剩的擔憂。
苗圩表示,現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整體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。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1000萬輛,當年產量只有300萬輛。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迅速升至近700萬輛,若無2021年的產能基礎,無法實現這樣超預期的增長。但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間有區別,有些地區有些企業產能利用率高、產品供不應求,有些則產能利用率很低,產品銷不出去。
“我國汽車銷量已連續多年維持在2600萬輛左右,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速增長,2022年滲透率已達25.6%?!泵幺渍f,新能源汽車正在快速取代傳統燃油車,二者之間形成了此長彼消的替代關系,真正需要關注的是燃油車產能過剩,思考怎樣把過剩的燃油車產能轉化成新能源汽車產能。
造車資質如何管理?
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毋庸置疑,自然成為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“明星”產業。
過去幾年,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大舉招商立項,其中不乏成功者,也出現了部分基本爛尾的項目,如賽麟、拜騰、博郡、漢騰等。
苗圩認為,地方政府需總結和思考如何有效幫扶產業同時控制風險。已經爛尾的項目中,有的是地方政府土地不要錢,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代建廠房、代買機器設備,還有地方政府財政出錢吸引社會資本建立產業投資基金,盡管這是吸引社會資本的一種風險投資方式,但地方政府不宜做第一大股東,通過跟投而非領投的方式規避風險。
今年伊始,多個省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進一步招商引資、搞項目建設,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項目,造車資質亦成為行業熱門話題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用什么樣的方式控制準入、給予造車資質需慎重思考。
“不要用老觀念理解新產業?!敝袊妱悠嚢偃藭硎麻L陳清泰說,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,創新者、投資者看到機會所在,愿意用自己的“真金白銀”參與,政府宜持開放態度,大量企業的參與縮短了行業整體試錯過程,對產業發展有益。經歷蜂擁而入和大浪淘沙,若干企業將最終脫穎而出,產業集中度逐漸上升。
苗圩提出,在市場準入方面,或可借鑒證監會對企業上市的改革,從審批制改為注冊制。地方政府把好關,營造好的營商環境、投資環境,提高辦事效率,將投資、產能決定交給企業。不要把爛尾項目的造車資質變成“殼資源”,不要讓新進者只能通過高價買“殼”獲得資質。
鋰供需緊張何時緩解?
過去一年,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井噴式增長抬高了上游原材料需求和價格,特別是動力電池原材料鋰的價格飆漲,一年時間漲價近十倍,讓整車制造企業飽受成本壓力,連連叫苦。
鋰價走勢牽動著產業鏈上下游。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、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看來,鋰供需緊張問題正在不斷緩解。他表示,由于我國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總量已經相當大,未來增長率會大幅下降。2023年,電動汽車增長率預計從2022年的接近100%水平降到30%至40%,總產銷量接近1000萬輛。動力電池增長率預計會從2022年的150%下降一半左右。我國鋰離子電池2023年總出貨量增長率預計從2022年的接近100%降低至50%左右,全部出貨量接近10億千瓦時。2023年,純電動汽車增速將下降,插電混動和增程電動汽車占比會上升,新能源汽車平均單車的電池裝載量下降。因此,動力電池需求增長率下降,需求緊張局面會大幅緩解。
鋰資源價格主要由供需決定,從供給側看,鋰礦石開采產能已經提速,從長期看,鋰資源儲量充足且可開采量持續增加。此外,漲價使得電池材料回收產業迎來機遇,預計2030年之后電池材料將進入大規?;厥针A段,2050年前后,原始礦產資源和回收資源的供給量將達到相當水平,更長期看,回收資源將逐步完全替代原始資源需求。
歐陽明高表示,近期鋰價已經回歸到45萬元/噸區間,今年下半年還會進一步下降,預計回落到35萬至40萬元/噸左右。今年上半年鋰資源預計供需平衡,下半年供應可能略有過剩。今后幾年,鋰價預計將繼續回歸到合理的平衡價格,預計在20萬元/噸左右。鋰供應問題將不會影響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。
全產業鏈技術有何亮點?
我國在燃油汽車技術路線上追趕了50年沒有實現“翻身”,通過“換道先行”啟動汽車電動化、智能化,卻深刻改變了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。
歐陽明高表示,我國在全產業鏈技術方面有幾個亮點值得一提:第一,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在市場份額和技術創新方面,朝著低碳化、高端化、智能化方向發展。動力電池不斷沖擊比能量上限,磷酸鐵鋰壽命提升,一些廠家的半固態電池也即將開始裝車。
第二,基礎設施技術進步正在加快,包括換電技術和超充技術。超充標準已經發布,慢充的有需充電和雙向充電研發已經到位,預計很快開始大規模示范。電動車的飛速發展已經在倒逼城市電網進行車網互動改革。
第三,純電動重卡和燃料電池重卡技術逐步成熟,進入商業化爆發階段。去年電動重卡銷量達到25500臺,其中,換電重卡約占一半,說明換電重卡商業模式已經接受住市場考驗,具備與傳統燃油車競爭的經濟性。燃料電池重卡量雖不大,但增速很快,成本已經進入快速下降通道,具備了市場化的可能性。
陳清泰補充指出,電動汽車是一個零部件以千計、年產量以千萬計、保有量以萬萬計,持續不衰的巨大產業。有足夠的能量吸納諸多新技術的發展,是拉動技術進步、產業結構升級的龍頭。應充分利用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優勢,拉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,促進我國走向創新型國家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