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日,國新辦舉行“權威部門話開局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發布會上表示,經綜合研判,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,生產和銷售將實現穩定增長。
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,這不失為一劑“定心丸”。開年以來,“國補”退出、1月產銷數據下滑、特斯拉大幅降價,一度令“唱衰”之聲四起,產能過剩、需求疲軟、產業進入“紅?!?、“價格戰”將至等等論調不一而足,新能源汽車產業遭遇一波信心低谷。
事實上,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然進入了發展的“快車道”,而且推動產業發展的內外因素沒有發生質的變化,因而短期回調并不會改變長期向好的趨勢。
首先,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導向沒有改變。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上述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提到,對于購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車輛購置稅。盡管“國補”已經到期退出,但“免征車輛購置稅”這一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高增長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政策仍在延續。與此同時,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;引導各地在牌照、充電、通行等各個方面進一步優化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;繼續擴大二手車流通,加快建設完善全國性的二手車信息查詢平臺……開年以來,鼓勵和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仍在源源不斷推出。
其次,汽車產業長期趨勢也沒有改變。2022年全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實現705.8萬輛和688.7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96.7%和93.4%,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。事實上,自2012年我國出臺實施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》以來,新能源汽車銷售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87%,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達到了1596萬輛。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重要引導力量。放眼全球,世界各國車企也加快了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步伐,2月14日歐洲議會通過2035年“禁燃”時間表更是具有標志性意義,全球汽車業全面轉向新能源已是不可逆的趨勢。
更為重要的是,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優勢沒有改變。據業界專家介紹,我國不僅在動力電池和智能化技術創新方面持續保持領先,而且在曾經的產業鏈短板如充換電基礎設施、商用車、動力電池回收等領域加速趕上,尤其是新車型的研發和推出速度更是令人咋舌。有媒體記者感慨,如今新能源汽車開始出現類似計算機領域快速迭代的現象,芯片升級、電池換代、平臺更替,分分鐘讓老車主成為“版本孤兒”。
不可否認,我國新能源汽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,也正是在這樣長期向好的預期中,行業企業對今年產業發展的信心依然充足。據透露,工信部今后還將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,加快新體系電池、汽車芯片、車用操作系統等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,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,加快5G車路協同的技術應用,促進電動化與智能網聯化的協同發展。這無疑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,亮點紛至沓來讓汽車這一巨大產業如同進入新一輪“恒紀元”,在融合吸納各種新技術實現產業躍遷的同時,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,也將成為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的重要動能。
?